这栋50层高的塔楼正对着劳埃德保险公司,楼高224.5米,细长的轮廓在伦敦这一区新高层建筑群中显得格外突出。建筑的渐缩轮廓是为了不遮挡圣保禄大教堂的视线,尤其是从Fleet Street望出去的视野。塔楼的斜切设计确保大教堂穹顶从街上看过去仍有干净的天空为背景。
办公层的设计满足办公环境最高质量标准,使用矩形楼板,进深向上渐缩。大楼不用传统中央核心筒达到结构稳定,改用全周长斜撑管,明确办公楼板边缘,提供结构抗风性。流线和设备核心筒集中在面北的独立塔楼,其中包括以颜色编码的客梯和货梯、设备竖井和各层机房和卫生间。
建筑外壳展现室内多样性、强化建筑排布、赋予主要元素可读性。虽然塔楼占满整个地块,设计方案所容纳的大片公共空间史无前例,包括低层内凹形成壮观、阳光普照的七层通高空间,内含商店、软地景公共空间。
半英亩公共空间成为相邻圣海伦广场空间的延伸。搭乘玻璃电梯前往楼上的公共酒吧和餐厅,俯瞰下方人来人往。这座新的公共空间替高密度的伦敦市提供一处难得的呼吸空间。
新办公楼为伦敦市提供办公租赁商机,地块旁边的利德贺街上历史建筑和教堂林立。
起初团队研究各种设计策略,以及和周围历史建筑和现有高层建筑群的关系:相邻的1969圣海伦建筑(原名英杰华集团塔楼Aviva Tower和英联诺合股份有限公司CGNU)、视觉上是否会冲击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及潜在公共区的优点等,诸如此类因素,决定建筑高耸、楔形的外壳(全部结构都整合在外壳内)。
团队研究了各种外壳方案,包括填满地块的中层矩形建筑、退台式建筑和细长型高层建筑。在检视各种方案的优点后,决定采用高耸、斜坡式造型。建筑轮廓随着高度增加逐渐窄化,体量退缩,保持佛里特街(Fleet Street)一路望向圣保罗大教堂的视线通透无阻。
大楼的斜身造型,避开圣保罗大教堂的观赏视线,西立面形成尖塔般的侧影,和大教堂穹顶的柔和轮廓形成强烈对比,呼应大教堂南北入口尖塔,以及克里斯多佛·雷恩的圣马田教堂。如此重要排布唯有从佛里特街北侧人行道上望出去才明显。
除此之外,向上渐缩的造型是高层建筑合理的收尾方式,其独树一格的轮廓,为伦敦天际线增添新亮点。在地块上向上盖高,使大楼底部可容纳重要公共空间,维持现有的人行连接,在城市内创造新的社交空间—不牺牲租赁空间。
利德贺大厦由一组独特的建筑元素组成,明确整体布局和个别组件的可读性。这些元素包括主要结构稳定、梯形架、办公楼板、北支撑核心、外壳、公共领域。
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建筑外观,形成独特的楔形。利用全周长斜撑「管」提供主要的结构稳定性,界定楼板范围。管状巨性钢架从巨观的角度展现建筑与整座城市的关系,也可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竖向交通设在清玻璃外墙后方,让使用者和行人无论从室内和室外皆有观赏价值。
梯形构架赋予建筑竖向的特征,围塑服务办公层的消防核心筒,并赋予建筑视觉上的稳重。
办公层使用简单的矩形楼板,往顶端渐缩750毫米。每层办公层均和结构「管」相连接,因此外围无需次要竖向落柱。北侧配套核则设计成一座分离式塔搂,内含所有客梯、货梯、服务竖井、各层机房和卫生间。三组客梯服务建筑低、中、高层区,经由第10和24层的两个转换大堂连通。
大楼的设计十分灵活,可作单户或多户出租,按各自需求租赁任意层数。楼板渐缩的设计更允许前厅朝南和单户多层租赁。
北侧配套核心与办公区的相对位置,表示结构无需防火披覆,实现整体钢骨外露的设计,让完成的建筑纹理清晰。
高度透明的玻璃围塑,对外展示内部结构和系统,替城市添加惊艳、动态的新亮点,让路过的人都觉得赏心悦目。
建筑设计凸显单层玻璃外壳后方的元素。外墙到办公区的空间在热散失、日照、眩光控制和热辐射等均要满足最高舒适标准。外墙内侧加上双层玻璃形成一大腔室,整合结构框架。在外玻璃各节点层整合通风系统,利用腔隙引入新鲜空气,排出室内空气。腔内设有自动电动遮阳,降低热辐射和眩光的不良影响。
大楼低层以斜角方式退缩,形成七层高开口朝南的大型公共空间。这个半封闭的教堂式空间在伦敦史无前例,未来将变成新的主要会面场所和独一无二的景点。上方宽敞露台区有一家酒吧和餐厅,人声鼎沸,俯瞰下方公共空间又远眺城市景观。首层四面八方通行无阻,可经由宽大缓坡的利德贺街通往圣海伦广场。
利德贺大厦的建造速度在英国大型工程史上数一数二。施工期间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工程停摆,2011年9月重新开工,上部结构限期11个月内完工。
利德贺的施工空间非常局促,建筑足迹几乎占满地块,再加上地点位于伦敦市区,没有放置空间,也没有多余的储存或施工空间,每一块构件都得先在工厂预制后运到工地直接安装。
施工过程与工地经理Laing O’Rourke合作,共同简化施作步骤,把上部结构分成数个大型构件,配合紧凑的时程,先在异地预制再运到工地安装。大部分施工都是在欧洲各地工厂和车间完成,只有最后的组装是在工地进行。
北核心筒由黄色「台桌」构成,每桌大小设计得恰好放得上拖板车,每层由三桌构成。这些台桌都是在爱尔兰钢工厂制造,再运到利物浦加上混凝土楼板,把设备固定上,最后以卡车运到工地。巨型结构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在伍尔弗汉普顿(Wolverhampton)铸造、涂上防火漆,之后再运到工地,以配合紧凑的时程。由于构件尺寸庞大,只能在非上班时间运送,以免影响正常营业。
上部结构于2013年夏季完工,主体建筑则于2014年7月达成「毛胚屋」完成度。之后陆续完成室内租赁空间的装修和首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第一批租户已于2015年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