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光公寓位于一块三角形、五英亩的工业用地,靠近泰晤士河南岸巴特西发电站总体规划,形成以住宅为首的综合开发,作为大基底面积发电厂和东边小基底面积住宅项目之间的过渡区。
方案包括813户住宅、地下停车场、幼儿园、餐厅、酒吧、食品店和其他零售空间,整合了河滨步道和景观,彻底发挥地利之便,为地方社群创造迷人的公共空间。开发项目由六栋建筑形成步步高高的整体造型,建筑高度从12层到20层不等 ,为项目创造丰富多变的天际线 。方案约六成是开放式公共空间。
设计灵感来自河畔整排旧工业厂房。以简洁有力的结构作为建筑语言,突显其构造组成。建筑主要分成三大块:顶层、中层、底层。顶层是轻盈的两层建筑结构,搭配欧翼式屋顶;中层则是每两层设置混凝土楼板,而中间的楼板则做成轻盈的对外钢构阳台。
景观方面,项目各区块皆独树一格。新建的河滨步道稍微架高,让视线越过河堤看见泰晤士河,创造一条17米宽的大道,通往原本几乎闲置的水岸空间。街道层作为商务和社群使用,包括码头水湾周边餐厅、酒吧、咖啡馆,吸引人潮,活络设计的公共空间。
任务书要求创造最高质量的综合体,集住宅、商务、酒店功能于一体,同时沿着九榆树巷(Nine Elms)和马头水湾提供热闹的店面,以及连接水岸的新建人行道。在十九世纪初,这一带水域主要是小型码头和船坞,之后逐渐取代其他工业用途。然而近年来地块主要用途是物流仓储。
地块约略呈三角形,位于九榆树巷偏离泰晤士河平行线转向内陆的位置。
地块北面泰晤士河,南面九榆树巷,西面克林格/ 柯尔特灵(Cringle/Kirtling)街道。地块和周边主要特色包括:东西两边保留工业船坞,限制了拓宽河滨步道联系的机会;码头以回收工业混凝土搭建,提供二十个游河船停泊处,全场地可及;码头水湾的临河面种植少量半成熟乔木。
RSHP的设计旨在满足简单18米宽的建筑排布,正适合住宅和酒店用途,与河流、栈桥、码头水湾垂直,与柯尔特灵街道线相平行。
设计提案试图实现当代建筑语言,创造独特的节奏、表达方式、色彩,界定其特色以及与河岸的关系,避免临街/临河面太过单调,又要避免阴影遮挡邻栋建筑。
建筑南北朝向极大限度实现地块视线和实体通透性,敞开一系列长型庭院面向河流,将绿意引入九榆树巷。地块上每幢建筑比例都经过微调,从西到东、从大平面到小平面。这些建筑排布形式步步高高,从12至20层楼不等,赋予项目多样化天际线。栋与栋之间的空间及河滨步道皆享有充分日照。模仿岬角造型,在邻栋之间形成前后开放式庭院,允许日照深入地块、洒在河滨步道上。
建筑表现的灵感来自河滨整排的上世纪旧工业厂房。语言是简洁有力的结构,突显建筑构造。建筑分成三大块:顶层、中层、底层。顶层是轻盈的两层建筑结构,搭配欧翼式屋顶;中层则是每两层设置混凝土楼板。一系列钢吊架突显各幢建筑的首末端,支撑大型悬臂端部。建筑前缘是开放缝遮雨板,令人联想到木板的构造。
河光公寓的方案将构成九榆树巷休闲和改造的主要提案,回应伦敦计划的沃克斯豪尔(Vauxhall)/ 九榆树(Nine Elms)/巴特西(Battersea)机会区发展目标,而且将是九榆树巷率先开发的地块。
六栋楼皆坐北朝南、长短不一、填充用地,明确各主要界线。住宅空间大致呈现简单的东西向正交空间,由多部独立竖向电梯塔服务。核心筒被想象成玻璃电梯井,与线型主外墙的简约外观形成对比。
景观方面,项目每一区都自成一格。公区的设计理念是暴露的河床,因此有许多柔软、小石子般的造型,而私人庭院则形成宁静的绿色空间,种植乔木,设置水上花园。新建的河滨步道稍微架高,允许视线直接越过河堤望见泰晤士河。而17米宽的步道则通往原本几乎闲置的水岸空间。
设计建议在码头河畔设一处核心绿地,提供大面积公区,整合软硬景。
建筑排布以两种基本户型为主,但可容纳各式公寓:一房一厅,以单一露台为中心;两房户型,主卧和隔壁同户型分别使用额外露台空间的一半。
建筑排布的目标是让每一户都可极大限度地享受对外视野和采光。公寓部份以单面景观窗为主,或座东朝西,或座西朝东,标准布局是五户共用一个核心筒,极大限度减少廊道的长度。
设计的系统化特性和开发规模(752户)让RSHP有机会利用色彩编码,为各栋楼提供身份识别,再辅以标识系统给人指路导向。然而,设计也尽量避免滥用色彩,否则容易显得俗气,同时也注意距离对色彩的影响—远弱近强。因此,以颜色用来突显次要元素,如中间钢构阳台的吊顶和前缘,以及电梯的导轨。
最近已将后续报批文件提交旺茲沃思区政府,并由该政府就各方面修改同意后的申请文件,包括将酒店住宿提案改成额外住宅大楼,提升景观作法,将原设计大幅精致化。